近日,由杭州水处理总承包建设的湖北270万吨/年磷酸铁酸性废水资源化零排放项目顺利通过竣工验收,标志着杭州水处理在新能源业务领域成功树立标杆项目,实现重大突破。作为杭州水处理首个磷酸铁废水资源化零排放项目,其创新工艺路线与卓越运行成效得到了业主的高度评价。

聚焦新能源电池产业链关键环节
在新能源汽车市场持续增长的驱动下,磷酸铁作为制作电动汽车动力电池的重要材料前体,其市场需求也持续增长。磷酸铁生产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母液和清洗废水,每吨磷酸铁产品的废水量在30-70吨,且属于酸性废水,含盐量高,并含有镍、铁等多种重金属离子。对磷酸铁废水的处理一度成为掣肘相关企业发展的关键因素。此外,废水中所含的镍离子具有显著的经济价值,尤其对新能源行业来说,镍的有效回收利用是实现降本增效的重要一环,因此如何能够高效地处理与资源化回收利用磷酸铁废水已经成为水处理行业在新能源领域的重点课题之一。
科研创新实现技术突破

传统磷酸铁废水的处理工艺为加碱或氨水上调pH值后再进行膜法工艺处理。杭州水处理在该项目中采用了自主研发的“浸没式滤器+精密平板滤器+离子交换+两级反渗透+浓缩电渗析”的多膜集成工艺,成功实现了磷酸铁洗水在全酸性工况下的处理。此工艺无需对酸性来水进行化学预处理即无需加药调节来水pH值。
针对磷酸铁废水在酸性环境下无合适有效混凝剂/助凝剂的问题,杭州水处理研发了拥有全部自主知识产权的浸没式平板滤器,利用引晶原理有效去除来水中的悬浮物。
该工艺中也首次采用了杭州水处理自有的耐酸反渗透以及电渗析等膜产品,相较于进口耐酸膜,大大降低了投资成本。据测算,与现行传统工艺相比,新技术的系统回收率提高至90%以上,设备投资成本降低了30%,运维成本降低了70%。
新技术助力环保可持续发展

传统工艺中,为了防止膜表面在碱性环境下产生的结垢与污堵,需额外投加阻垢剂、化学清洗剂、杀菌剂等药剂,这不仅增加了膜系统的处理负荷,也给整个系统引入了外来盐分,增加了后续的环境影响治理成本。杭州水处理采用的新工艺基于全酸性环境下进行膜法工艺处理,极大程度地减少了药物投加的需求,有效地降低了系统处理负荷。在运行过程中无外排废盐,水资源和酸资源可以分别进行回收利用,助力环保可持续发展,增强客户市场竞争力。
技术攻坚彰显工匠精神
在项目调试阶段,杭州水处理技术团队驻守现场长达4个月,面对强酸性、高浊度、水质条件波动大的复杂工况,展开了一场技术攻坚战。为实现业主保生产的任务目标,技术团队采用边生产边调试的方式,确保对出现的各种问题进行及时响应和解决,充分保障业主日常生产。现场的多名调试人员充分发扬新时代中国中化“精气神”,不畏艰险、任劳任怨,最终成功实现设备连续运行稳定、出水水质稳定达标的好成绩,受到了业主的高度认可,多次获业主表彰。
该项目的顺利验收,充分验证了杭州水处理在新兴产业应用新工艺的可行性,为磷酸铁废水处理的降本增效与资源化回收利用提供了一条全新的技术路径,为加快推动新能源行业发展贡献了重要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