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有经济是指生产资料归国家所有的一种经济类型,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要毫不动摇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推行公有制多种实现形式,推动国有资本更多投向关系国家安全和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不断增强国有经济活力、控制力、影响力”。这无疑为今后国企改革发展再次指明了方向。为此,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我国公有制实现形式逐步呈现多样化,国有资本投向的问题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
国有经济在进退中活力不断增强。伴随着改革开放的逐步深入,国有经济发展壮大,国有企业逐步完善了出资人制度,基本解决了“九龙治水”的格局,结束了接受管理多头化、职责定位模糊化、运行机制僵硬化的局面。法人治理结构、市场运行机制日趋完善,日益显示出生机和活力。截至2012年年底,中央企业在国内A股市场控股上市公司953家,占我国 A股上市公司总数的38.5%,总市值的51.4%,并有43家企业集团实现了整体上市,有力地推进了中央企业股权多元化。通过在中央企业建立规范董事会试点,已有50家中央企业建立了由外部董事占多数的董事会,初步实现了决策权与经营权的制约,提高了民主决策、科学决策的水平。通过全球公开招聘、竞争上岗方式选聘企业领导人,使一批德才兼备的经营管理人才脱颖而出,职业经理人雏形已经形成。累计有141个高管职位通过招聘录用,企业内部公开选聘各类人才已经成为常态。通过实施“走出去”战略,大批企业拓展海外业务,优化了产业链和价值链,锻炼和培养了一批适应国际化的高端人才,使中国企业成为世界经济格局中的重要力量,提升国家竞争能力。
据统计,2012年,全国国有企业实现营业收入423769.6亿元,同比增长11%,实现利润21959.6亿元,同比降低5.8%,应缴税金33496.3亿元,同比增长6.6%,在我国经济遇到前所未有的“稳增长”压力下,国内生产总值13年来首次低于8%(7.8%)不利影响下,向全国人民交出了满意的答卷。这“两增一减”,证明了国有企业的贡献和担当。中央企业数量由2003年的196家,减少到2012年的117家,荣登《财富》500强的企业由2003年的6家,增加到2012年的54家。由于投资主体的多元化,以公有制为主体的混合所有制经济,国有资本通过股份制吸引和组织更多的社会资本,放大了国有资本的功能,增强了国有资本的生命力和活力。
充分发挥国有经济控制力在国民经济中的主导地位。我国宪法规定:国有经济,即社会主义全民所有制经济,是国民经济的主导力量。党的十五大报告指出: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控制力上。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夺取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胜利,成为执政党并执政六十多年,是在以国有经济为主导,公有制为基础的经济制度下取得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的内涵是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所以,国有经济发展的得失成败,是否具有控制力,直接关系到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地位。
国有经济控制力,一是在对涉及国家安全和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的控制,如矿藏等自然资源,航空航天等军工产业,只能也必须由国有及国有控股大型企业承担;二是对经济运行态势和发展趋势的控制,国有经济代表着国家利益,在推动经济发展、重大科技创新,维护国家战略安全和长远利益等方面,发挥顶梁柱作用。举世瞩目的三峡工程是世界上综合功能最多、工程规模最大的水电项目,集防洪、抗旱、供水、发电、航运、生态等功能,促进了长江流域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从神舟飞天到蛟龙潜海,从青藏铁路到高铁的“中国速度”,从“西气东输”到“西电东送”……无一不是国家强盛、民族振兴的标志,无一不是国有经济控制力的集中体现。
国有经济影响力在国家重要经济领域发挥了重要作用。2012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GDP)为519322亿元,人均GDP为38354元,人均达到了6100美元。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国民经济的高速发展,国有经济发挥着重要作用,影响力不断加强。首先在国企改革上,通过股份制改造、引入战略投资者、重组上市等方式实现国有产权多元化,充分利用企业规模大、融资能力、技术实力和抗风险能力强等优势,影响和带动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方向。国有经济在自我积累、科技创新投入、新产业引领、人才培养等方面成为影响非国有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国有经济日益发展壮大,国企改革取得巨大成就,但国有企业从来没有忘记自己的定位。多年来,国有企业在落实国家宏观调控政策、保证市场供应、维护国家经济安全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为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越是困难的时候,越是关键的时刻,国有企业越是挺身而出、勇挑重担,更加积极地履行社会责任。如2008年国资委出台《关于中央企业履行社会责任指导意见》,越来越多的国有企业公布社会责任报告,承担着国家的政治责任、经济责任、社会责任,为我们党的领导、国家发展战略的实现,为和谐社会建设做出巨大贡献。芦山“4?20”7.0级地震发生后,国家电网全力抢修送电成功,中国电建所属六个局成立6支应急抢险队,三大电信运营商第一时间组成突击队,全力打通信息生命线。他们用实际行动践行了国有经济的主力军作用,为党和国家争得了荣誉。在实施“走出去”战略中,用实际行动践行国家战略,为世界所瞩目,为祖国争得了荣誉。
国有经济活力、控制力、影响力的实现形式。增强国有经济的活力、控制力、影响力,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质,使公有制与市场经济相结合,真正成为市场经济主体的客观要求,只有强化对国有资产的监督管理,不断完善业绩考核和奖惩制度,强化财务监督、审计监督、监事会监督机制,不断加强产权管理,逐步建立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管理机制。加强制度创新、提高国有资本经营效率,加强布局调整,优化国有资本配置,提高持续发展能力。全方位多形式推进企业上市,使国有资产经营接受社会监督,是达到增强国有经济活力的必由之路。按照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国有资本有进有退、合理流动的机制是一项长期的国策,要求国有企业深化改革,“有所为有所不为”,在关系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占支配地位,支撑引导和带动社会经济的发展,实现国家宏观调控目标。同时,根据国家战略布局和不同时期的中心任务,正确处理好为非国有经济发展创造更多条件和空间。增强国有经济的影响力,就是要进一步完善各类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基础上,通过国有经济控制力的实现,活力充分发挥的前提下,实现资产最佳配置、充分使用,带动和影响非国有经济一道,创造国民经济健康发展的环境。
各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特别需要强调的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非国有经济在国民经济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指出:毫不动摇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保证各种所有制经济依法平等使用生产要素、公平参与市场竞争、同等受到法律保护。两个“毫不动摇”充分揭示了国有经济和非国有经济都是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明晰了各自的地位作用、基本要求、重点领域分工等。据有关资料显示:2012年民间固定资产投资占全社会投资比重达 60%以上,税收占全部税收的比重为66.9%,民营工业占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从业人员年平均人数比重达61.3%。不论从投资规模,税收贡献还是就业都在增加。非国有经济的发展,得益于走市场经济的道路,得益于体制机制的灵活和创新,因此,国有经济与非国有经济都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充分发挥国有经济的优越性并提高国有企业的运行效率,充分调动非国有经济,尤其是民营经济的积极性,双方不是此消彼长、相互对立的关系,而是共融共生、协调发展的关系。实现在产业链的完善、协调和顺畅角度上广泛合作,在深化股份制改革,大力发展混合型经济、股份制经济,推动投资主体多元化中深度融合。使各种所有制成分企业在融合中配合,在协调中规范,在竞争中发展。
(本文章摘自5月27日《学习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