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经济全球化和加入WTO的背景下,中国企业走向国际化已不是一个选择,而是一个必然。当前,中国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当务之急早已不是企业该不该国际化的问题,而是在于这条国际化之路该怎么走,如何走得更稳健更从容。
梳理对外开放30多年来的发展轨迹,不难发现,中国企业走向国际市场的步伐从未停歇过。从传统的加工贸易到新兴的服务贸易,从自主品牌商品的出口到直接“走出去”投资建厂、兼并收购等,中国企业的国际化之路既丰富多元,又充满着荆棘艰辛,甚至不乏失败的教训。但无论是哪种方式,绿色发展终将是中国企业国际化的必由之路。
之所以这么判断,是基于这样一个事实:当今世界发展正迎来第四次产业革命,即以低碳、生态和可持续发展为核心的绿色经济。
目前,中国经济已深度融入全球化的世界经济,如果不顺应经济社会发展的绿色趋势,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努力实现绿色增长,未来中国经济在国际市场上的发展空间可能会受到进一步挤压,甚至会拖经济长期持续平稳发展的后腿。同样,作为市场经济主体的中国企业更应当审时度势,努力成为在绿色经济大潮中乘风破浪的合格舵手。
一个不容回避的现实是,随着全球经济绿色低碳趋势的逐步明朗,中国企业传统的制造优势正慢慢减弱。如不及时摒弃过去那种高污染、高耗能、粗放的发展方式,转向环境友好型、资源节约型的发展方式上来,如不善于抓住绿色经济带来的发展新商机,培育市场新优势,中国企业在未来国际市场格局中必将处于被动位置,这也意味着对经济话语权的放弃。
事实上,越来越多的“绿色壁垒”正让众多国际化道路上的中国企业感到了隐隐阵痛。
作为一种市场准入的门槛,“绿色壁垒”是一些发达国家以保护环境和人类健康为目的,通过立法、制定标准和规则等形式对国外商品进行准入限制的一种措施。在实际操作上,这一“绿色门槛”成了这些发达国家以生态保护之名行贸易保护之实的借口,给国际金融危机下的国际贸易蒙上一层厚厚的阴影。
冲击之下,化“绿色壁垒”为“绿色增长”,继而实现可持续的“绿色发展”,既是中国企业沉着应对挑战的利器,也是其迈向国际化的有力助推器。
中国企业要想成功跨越“绿色壁垒”,首先要从制造环节入手,改变传统生产思维,利用现代高科技手段提升、改造传统制造业,真正实现绿色制造。
发展绿色制造,一方面要加快新技术新材料在产品研发、加工制造、销售服务及回收利用等产品全生命周期中的应用,形成环保、节能、高效、可循环的新型制造工业;另一方面,要通过对企业价值链条的梳理与优化,推动建立高效、规范、可持续的绿色供给链,实现整个产业链的绿色运行。只有用绿色武装起来的中国企业,才是一个真正国际化的企业,这样的企业多起来了,中国才可能真正成为世界制造中心。
不仅要用绿色制造武装自己,中国企业还要学会用绿色营销开拓国际市场。树立绿色营销观念,开拓绿色市场,已成为当前企业营销发展的新趋势,也给企业创造了新的机遇。要坚持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注重经济与生态的协调发展,要在强调消费者利益、企业利益和社会利益相统一的基础上,更加注重对生态环境利益的保障。
绿色经济对中国企业带来的挑战是全方位的。在这个过程中,绿色发展不只是企业有效破解贸易壁垒的手段和参与国际市场竞争的载体,更是其转型升级、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目标。
绿色经济带来的发展商机同样是不能忽视的。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在近期报告中指出,今后40年内,全球每年应计划增加1.9万亿美元投资以推动绿色经济的发展。从总体上看,中国企业在绿色低碳领域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并不遥远,在某些方面甚至还占据主导地位,只要下定决心抓住机会,就一定会有更多的中国企业在国际舞台上赢得尊重。
(本文章摘自12月19日《经济日报》)